Myth Vol.1
迷思#1
Table of Contents
Myth Volume.1
第一节
好多时候看起来可以做到的事情, 在实际情况下不一定真的能做到, 就算能做到, 也可能会出各种各样的状况, 所以看到别人做什么, 得到了什么结果, 还是不要去掂量自己的能力了. 首先, 这条路已经被人走过了, 再走没有意义; 其次, 看见的事情是一部分, 看不见的当然占更多, 仅凭所见之物做出的判断, 最后的结果很难是正确的.
想起小学六年级的时候视力突然下降, 当时母上慌张至极, 以至于后来将近一年每天都要造访所谓的康复中心. 再后时间紧张了也就没有继续, 而是配了眼镜, 倒也不常戴. 上高中那半年又猛增了近视程度, 就改成日常佩戴了. 现在回顾整个过程, 当时如临大敌的那些事情, 最后不也就接受, 变成生命的一部分了吗?
最近读<佛系>, 里面讲要排除妄想, 深以为然, 当然还是要批判地审视, 并且实践一番才能下结论, 只是目前还觉得很对. 当发觉自己在妄想的时候, 要立即客观地审视心中的状态, 可以闭上眼. 然后把注意力放在真实的感觉上, 比如呼吸, 比如呼吸时丹田的收缩舒张, 走路时也可以放在双脚的节奏上, 持续多久都可以, 从30s到15min, 再回到工作, 心情就是平静的了. 至于有没有效果, 有待测试.
读<佛系>还有诸多收获, 应该做笔记的, 但是时间地点终归不太合适, 还是作罢了. 说道等待时间地点的合适, 尽管目前是这样, 自己还是应该试着改正, 很多机会是等不到时间和地点都合适的, 只有抽空做, 夹缝做, 就算效果达不到最好, 却毕竟算是完成, 抓住了, 否则大概率是再难遇到同样的机会.
关于输出也想讲一讲. 很多次尝试输出都失败了, 每次个人写作最后往往不欢而散, 变成垃圾倾倒, 而且倾倒内容往往大同小异. 之前的观点一直是认为自己的思辨能力下降是从了解了网络礼仪, 不再对事情做出评论开始的. 最近重新确认了一下, 觉得并非如此, 而是一直以来就疏懒于思考, 已经是一个特性问题了, 而不在于网络礼仪. 意识到这一点是因为在学业上遇到了一些困难, 开始反思自己的思考模式, 发现自己输入了不少, 脑中大概有一个混沌的知识体系, 却从来没有加以整理, 也没能形成网络, 更没有进行过挖掘, 以至于知识支离破碎, 既无法顺畅使用, 更别提进行输出.
当然, 是不是因为输入还是过少尚且没有定论. 个人认为在算法竞赛界接触的内容, 不算过于前沿和深入, 也至少不是小白了, 如果还不能够独立解决问题, 并进行一定量的输出的话, 很可能真的是学习方式上出了一些问题.
除了不加思考, 另一个问题就是操之过急, 回忆自己学习很多领域的路径, 都是起跑很快, 到了某个瓶颈后就很难继续了, 所以没能成为某个领域的专长人士, 也造成自己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才能. 急速的学习意味着一定没有那时间进行反复地沉淀, 练习和体会, 并且由于前期的预备知识比较简单, 快速学习尝到了甜头, 就会一直保持这种不科学的学习路径, 最终导致失败.
因此, 沉着, 放慢节奏, 多做练习, 多思考, 多整理, 将是一段时间内改进学习方式的目标. 至于他人的进展, 只要拿来参考方向和纲领, 确认自己没有走偏/走火入魔, 便足够了, 原则上说是完全没必要跟随其他人的进度的.
上面提到整理, 也是自己的一个缺点之一. 最近试着读近藤麻理惠的<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>, 虽然是一套整理物件的书, 不过由于长期以来对个人物件的整理不善, 已经养成了不良的习惯, 思绪上的东西也变得杂乱起来. 仔细思考, 发现自己对于整理思绪的态度和整理物品何其相似: \”太忙了, 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\”, 只不过整理思绪对于目前的我来说只是胡思乱想, 所以有了合理的借口罢了, 否则, 这两项整理都是不该逃避的. 近藤的主张是只要整理一次就不会再反弹, 人生想法上的东西会不会整理了就豁然开朗, 不再反弹呢? 不如抱有期待吧.